中國早接觸到的鐵氧體是公元前 4世紀發現的**鐵氧體,即磁鐵礦(Fe3O4),中國所發明的指南針就是利用這種**磁鐵礦制成的。到20世紀30年代無線電技術的發展,迫切地要求高頻損耗小的鐵磁性材料。而四氧化三鐵的電阻率很低,不能滿足這一要求。1933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首先創制出含鈷鐵氧體的永磁材料,當時被稱為OP磁石。30~40年代,法國、 日本、德國、荷蘭等國相繼開展了鐵氧體的研究工作,其中荷蘭菲利浦實驗室物理學家J.L.斯諾克于1935年研究出各種具有優良性能尖晶石結構的含鋅軟磁鐵氧體,于1946年實現工業化生產。1952年,該室J.J.文特等人曾經研制成了以 BaFe12O19為主要成分的永磁性鐵氧體。這種鐵氧體與1956年該室的G.H.永克爾等人所研究的四種甚高頻磁性鐵氧體具有類似的六角結構。1956年E.F.貝爾托和F.福拉又報道了亞鐵磁性的Y3Fe5O12的研究結果。其中代換離子Y有Pm、Sm、Eu、Gd、Tb、Dy、Ho、Er、 Tm、Yb和Lu等稀土離子。由于這類磁性化合物的晶體結構與**礦物石榴石相同,故將其稱之為石榴石結構鐵氧體。迄今為止,除了1981年日本杉本光男采用超急冷法制得的非晶結構的鐵氧體材料以外,從結晶化學的觀點看,均未超出上述三種類型的晶體構造。所做的工作多數是為了適合新的用途而進行改性和深入的研究。按照磁學性質和應用情況的不同,鐵氧體可分為:軟磁、永磁、旋磁、矩磁、壓磁等五種類型。
上一條:軟磁材料
下一條:關于影響鐵氧體磁芯性能的因素 |
返回列表 |